黃金瞳第 2 節

打眼 / 著
 加書籤  滾屏 朗讀

面说了,有关历史的对联是对联当中十分重且数量很多的类品种。因其重,所以自有对联以它的存在就绝,且令心仪;因其量多,所以收集起几乎可能将其穷。而这类对联,无论从写作,从风格看,都存在着许多差别。关于历史的对联,在许多种类的对联当中都可能现,比如梁章钜《对联丛话》中所说的十类对联中的故事类、庙祀类、廨宇类、胜迹类、佳话类以及哀挽类等等。而述类别中所现的历史的对联,多数属于介绍生平、褒扬事迹、歌颂功德的。除此之外,还有些有关历史的对联与之有同之。比如有些以怀古方式现的对联,虽常有歌颂、叹与追怀之意,但主意图却是借古之酒杯,浇自之块垒,也就是说,作者凭借(或)的故事,写己的绪。当然,个愫未必就与时代、与社会无关,在许多对联中,抒发个的对联其实也同样包了或忧国忧民,或时伤事,或重,或志气飞扬等等让的境界。许多自题自勉的对联,常常借历史的史实故事喻志抒怀,多属此类。还有对联,其中未必有多少远的意境,但却通奇特巧妙的艺术手法,稽幽默的表现方式,成为令的谐联趣对。除了面所说的这些,对联同样也可以像其它对联样,采用种批判的立场,对那些历史罪、*佞之辈行尖刻、辛的讨伐、针砭、讽和嘲骂;而对于并非*恶,却有悖常理,有违风俗德之,亦可劝谏之、讥笑之、责难之。

海量小说,【三友書屋】

,从历史对联的分布讲,们最常见到的,是保存于众多的名胜古迹当中的那部分。名胜古迹,多有古的遗踪,这些地方,方面可以揽胜,另方面可以怀古。而怀古的最重容之,自然是对古代名事迹、神的追念。名胜古迹当中,量的是纪念古的庙、堂、亭、阁、宫、祠、馆、园、楼、台、廊、寺等等,还有墓、坟、碑、碣之类——这也是区别于世界任何国家的中国特。这些地方所留的古遗存,所纪录的的怀想几乎无无之。可以说,中国的古代文化神,在很程度靠这些古代遗迹保存,而这些地方所张贴、悬挂的对联,也是经历多少年代才逐渐积累和富起,并起到了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明的介绍、宣传与弘扬的巨作用。们可以毫犹豫地说,在中国的国粹——对联文化中,有关历史的对联是其中最有价值,也最有意义的部分,也是们研究对联时最该忽视的部分。

既如面所言,关于历史的对联无论从形式到都各各存在诸多特,那么们在研究这部分对联的时候,也肯定有必先将其分类划,以诠识辨悟,以察其究竟焉。

历史的对联,以为致可以分为如几类。是以介绍事迹,褒扬功德,赞颂神为主的;二是借古抒怀,以史喻志的;三是借历史为名,表现作者的谐趣、机智和巧慧,颇文学特的;还有类就是批判与嘲讽质的。为了面行文的方对这四种同的对联分别给予特定的名称,将包容的对联称为“祭奠型对联”(也可以称之为“纪念型对联”),把第二种称为“喻志型对联”;把第三种称为“巧智型对联”;把第四种称为“嘲讽型对联”。这仅是对历史对联的种分类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据对联所反映的对象,将它们这样两种区分:甲、以先辈(或辈)为对象的对联;以平辈为对象的对联;以晚辈为对象的对联。乙、以为对象的对联;以自己为对象的对联;同时以和自己为对象的对联;丙、以单为对象的对联;以两为对象的对联;以多为对象的对联。

这几种分类,其实是叠的。在所有的历史对联当中,范围最广,数量最,意义也最为重的是祭奠型对联(而祭奠型对联又多以先辈、以和以单为对象),所以本书将对这类对联行重点研究和分析。

2、祭奠型对联(之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中华,随走到哪个地方,都可以探寻到的遗迹。们在多少年、多少代之,就在这块养育了个古老民族的土地生息。们的早已在,但们的心灵,们所创造的质文明和神文明直存留至今,成为们承绪、发展和步的依据。们茹毛饮血的发端,筚路蓝缕的开拓,辛茹苦的延续,艰苦卓绝的成功与创造,无们民族的血脉里留的烙印,们其中的名字甚至成为了个民族的图腾与象征。“山仰止,景行行止”,们毫无愧怍地成为的楷模、典范和榜样。永远记住们的名字,就是永远忘民族的,就是永远传承那坚忍、刚健、顽强和忠诚的基因,永远光那浩瀚、博、正直和弘毅的神。

这块土地是这样古老和久远,历史的遗迹又是如此地众多,以至在全国每个省、每个市甚至每个县,们几乎都能找到祭奠先的场所。这些场所中,所有那些能够让们公开祭奠的地方,供奉的都仅仅是门的祖宗和辈,而均是在历史有所创造,有所建树,有恩泽施于地方,有功劳行于民众,足以在青史姓名的们建立这样的场所,固然是为了让自己的有所托付,同时更是为了让种伟神扎于土壤而恒久永驻。从陕西的黄帝陵到湖南的炎帝陵,从洞湖畔的屈子庙到成都郊区的杜甫草堂,从肥的包公祠到西湖的岳飞墓,再到现代的中山陵和黄岗烈士墓这些胜迹,这些遗址,这些历史冠、留足迹也留风骨神韵的地方,都成了引游子旅客、凝聚辈子孙的圣地。们在这里留连驻足,睹风而思先们所受、所的,又何止是刻的心灵震和此此景的审美愉悦?这类经历,这类验带给们中许多的,将是种刻骨铭心的、永恒的启迪、育和念。那么,催生这种心灵震、审美愉悦和刻的启示、巨育与永恒的念的,除了祭奠场所的其它容外,那些可或缺的对联所起到的作用,当是应该视的。

国民元老于右任先生曾替青城山这里撰写了《青城山古黄帝祠》对联,现抄录于此,与读者共享:

启草昧而,有四百兆孙飞腾世界;

问龙蹻何,是五千年文化翊卫神州。

对联作者于右任先生是清朝光绪年的举,也是最早的同盟会成员之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反对帝制,在国民中威望极,先担任南京临时政府通部次、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国民政府审计院、监察院等职。在这副对联中,于右任先生赞颂了们中华民族传说中的始祖黄帝开混沌,刈草莽,启蒙昧的朽功德,且以仅仅五个字概括之。然,从五千年文明的生发演化皆肇始于斯的宏观角度,将炎黄子孙对煌煌先祖的敬仰之和继承之志,以充自信与豪迈的语调表现

们如果到四川旅游,其旅游路线般是这样的:从成都青城山。然,往都江堰观看这座修建于2000多年,属世界利史最早、也是最伟的工程,同时参谒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是为纪念秦国蜀地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所建的祀庙。该庙原建于南北朝时期,初名崇德祀,宋代以,封建王朝统治者敕令追封李冰子为王,遂改称二王庙。岷江带的川西平原在未修建利设施以直受到患危害,灾害频仍,谷收。自从李冰设计并带领民众修建了都江堰之,这里成为旱、旱涝保收的千里粮仓。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的功绩首当其冲。都江堰所的位置本是非常难以修建利设施的,其是在当时落的生产和工艺条件。李冰提的治理方案是“掏滩,低作堰”,经采用这方案修建的都江堰从那时起,毫无损毁地保存和沿用到今天,为世界历代利工程之仅有。在这座祀庙里,有副对联:

门两禹;

六字千秋。

这副对联非常简练,但所表述的义却非同般。联称赞了李冰子二的功绩,将其与传说中的禹相提并论,赞誉之,无以复加。联则评论了李冰的治经验,认为的“掏滩,低作堰”的方法已经经了千年的考验,还将继续流传去,遗惠于子孙代。这副对联是以李冰子两为对象的对联,这在祭奠型对联中为多见。有评价这副对联的特点是:简明扼,易读易记。笔者认为它最主的特点还是度概括,评点当。

面所列举的两个例子,们可以看,祭奠型对联的确是表达们对先祖、先辈中的景仰心种最佳方式,而且从字里行间渗,饱了庄严和庄重,虔敬和尊崇这样几个特点。

在中国古代,们将救扶伤,替治疗疾病的称为医生,借此引申,又将那些有治国安邦之才,能够替陷于忧外患的国家排忧解难的称为“医国手”。华佗的更理想是当个医国手,所以《汉书·华佗传》说“耻以医为业”——这使们想起了鲁迅。鲁迅当年赴本留学,正学的是医科。但在目睹中国因落而受帝国主义侵略的种种事实之,毅然放弃学医,转而走以笔为的“呐喊”之路,诊疗中华民族沉疴重的心灵。

神农尝百草,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传说。正是百草之,才发明了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创造了贵的医学遗产。但神农的功劳还仅于此,还是农耕文明的创立者,促使们由采集渔猎步入到农业生产的生活方式。

正是如此富和刻的背景,烘托了这副对联所表达的主题。该联管文字十分显,但它的确传达种宏的意境,让顿生敬仰之意。

再举个例子,巩县杜甫墓副对联。

总带忧民泪,

颠沛仍怀国心。

杜甫,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中国诗歌史最灿烂耀眼的颗巨星,被誉为“诗圣”。面说的诗歌作品特鲜明的点就是恪守严谨的格律。自己写诗,总是反复推敲,找到最意的词句带才行,绝会稍微马虎敷衍。“语休”,这句著名的话,就是杜甫对自己写作经验的度总结,也是对自己创作程的自觉。但是,们之所以推崇的作品,更主点是,的作品始终把对时代的关注和对民的关怀放在首位。生当唐帝国从开元盛世朝着安史叛,天分崩的局转化的时代,历经了战的颠沛流离,饱尝了间的各种苦难,看了民众所遭受的困顿,因此,的诗歌,其是中、期的诗歌作品,真实地纪录了当时的所见所闻,将兵燹战对社会造成的巨、给民带重苦难以及自己受的切忧患怀皆倾注于笔端,而这些的笔触地打了同时代乃至世每个读者的心灵。正因为这点,杜甫的诗歌被无二地称“诗史”。“穷年忧黎元,叹息肠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读到这样的诗句,谁会热泪盈腔,慨系之?这副对联的作者并没有将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成就丝毫的介绍和夸耀,而是直截了当地对的诗歌本质度概括,由此凸现作为个忧国忧民的“”诗形象。

巩县杜甫墓还有另外副对联,在写作手法与此相同。

以忠为心,国步多艰,匡时句惊风雨;

为生民请命,痌瘝在,警世诗成泣鬼神。

这副对联立意副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笔墨更浓烈,也更沉郁。联句中化用了杜甫本的诗句:“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因此更突了杜甫作为“诗圣”的特点。

2)引述生平,宣传业绩

对联,用现代文艺理论解释,就是有“写实”的特点,也就是说,作者会将撰主独特的经历和事迹在对联中展现。但是,对联毕竟是报告文学,也是小说,它是受到严谨的格式限制的“诗歌的”,因此在表现撰主的个经历必然与散文的其它艺术形式(包括小说、报告文学和般散文)有着巨的区别。由于受到篇幅和格律的限制,它在展示对象的事迹方面,只能以度概括的方式,拣,画龙点睛,将们所熟悉,同时又是撰主生平当中最典型的事件概述之。当然,引述生平,宣传业绩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借此形成对撰主的肯定和推崇的意思,因此,对联写作者有时会在介绍撰主个业绩的基础,加以适当的评点议论,籍以提升对联的气、品格与境界。看这类对联。

三顾殊知,西取东和,远谟早定三分鼎;

两川臻治,南征北讨,遣表留两师。

——成都武侯祠对联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杰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

述对联,恰恰把诸葛亮生中些最重的事迹概括其中,使读者如揽诸葛武侯(诸葛亮受刘禅之封为武乡侯,简称为武侯)轰轰烈烈,开基拓业的平生,如睹武侯兢兢业业,勤于王命的影。

这副对联,纯粹是副写实的对联,联中仅仅把诸葛亮为熟知的几项主功绩开列,并未加半点评议。但由于诸葛亮那光照千秋的形象早已经入中国普通百姓的心目当中,所以只提起的事迹,就足以在们脑海中产生和圣德的联想。

再举例类似的对联。

儒术岂虚谈,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如七子也心降。

这是清代著名臣林则徐替归有光祠所写的对联。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曾期在嘉定安亭江讲学,在县立有祠堂。归有光很晚,六十岁的时候才中士。但在文学的贡献很提倡唐宋古文,反对当时占据文坛的“七子”们味模仿秦汉时期的文法,导致文风僵化的法。清代著名的“桐城派”散文亦颇受其影响。林则徐认为,归有光的贡献并非仅局限于学术和散文创作方面,曾写《三吴利录》,对治理江浙带的利起到了重的作用,仅此就应当受到们的祭祀。而在散文理论的贡献,就连受到指斥、声誉很的“七子”也(“七子”领袖王世贞在归有光去世曾作《归太仆赞并序》,对之加褒扬)。

这副对联总讲也属于“评功摆好”的“写实”作品。30几个字的对联,简略如同首诗,却从总将归有光生的主经历和事迹概括其中。联末尾的“功在三江宜血食”略带评点的意思,但却并未影响全联的基本风格。

(3)弘扬品格,彰显

类的对联,依笔者自己创作对联的经验,较之宏观定型或宣传业绩两类对联在写作更容易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宏观定类的对联,需从整个历史、整个时代以及整个社会的全局去寻找坐标,其包容和涵盖非常强,如果写作对象没有这么的历史地位或者对联作者自到把历史时的境界,则无法从适当的看待撰主,当然也就无法写屋建瓴的作品。至于宣传业绩的对联,固然可以平实的方式去切入,但方面需作者有对撰主事迹的度的概括能,另外,如果撰主事迹早已为所知悉,则难以达到新的目的,易给以陈旧。而弘扬品格,彰显神类的对联,立足点可可低,概括面可宽可窄,切入角可,或举反三,或以虚带实,或从小见,总之,能反映对象的神面貌即可。

再看个例子。

到世杀;

天子能呼。

这是首赞颂李的对联。李,和杜甫样,是中国历史最伟的诗,文学史们将们二并称为“李杜”。杜甫被称为“诗圣”,李则同样有着“诗仙”的美名。李天资聪颖,才华早,博学广览,且好行侠。的诗歌雄奇奔放,瑰玮豪迈,充富的想像和漫的彩,年纪的时候,诗名就惊。但是,李傲,蔑视权贵,甚至连皇帝的宠妃与朝廷的重臣也放在眼里。羁,的傲岸秉般的世俗之直至王公臣们心怀嫉妒,能容忍。杜甫对的才华最为崇敬,在自己的诗篇中写少同和赞扬李的句子。如的《见》诗中写:“见李生久,佯真可哀,世杀,意独怜才”。而的《饮中八仙歌》则以夸张的笔调传达了李的个:“李斗酒诗百篇,安市酒家眠。天子呼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副对联化用了杜甫的两句诗,偏偏是这两句诗,最为典型地现了李傲世,同时又为世所难容的个品格。面那首《关帝庙联》是从着眼,颂扬关羽的神和品德,而这首写李的对联就仅仅是从主公的某种个特点发,托李格魅了。

4、巧智型对联

巧智型对联在有关历史的对联中属于比较特殊的类。它般的对联样,每每寄托志,咏事抒怀,总是表达点个绪。许多这类对联,往往仅是借助对联这种形式,表现某种智的灵巧和聪慧,所以,它们十分讲究的是种外在的东西,比如:句式的奇特、韵律的化、词义的巧等等。它们向们展示种耳目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非关,非关寓意,仅仅是为了让享受到种近似于表演难度作的魅

大家正在讀